荨麻疹的风团为何忽隐忽现?
来源:南京肤康皮肤病中医研究所
皮肤上突然冒出大片红肿的“疙瘩”,瘙痒难耐,却在几小时内自行消退,不留痕迹——这种“来无影去无踪”的症状,正是荨麻疹的典型表现。风团的反复出现与消失,看似神秘,实则与人体免疫系统的“过度反应”密切相关,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。
免疫系统的“误判”是关键诱因
当身体接触到某些触发因素(如食物、药物、冷热刺激或压力),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无害物质识别为“威胁”,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。这些物质会促使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导致血浆渗出到皮肤组织,形成凸起的红色风团。而随着触发因素消失或身体代谢掉炎症介质,血管逐渐恢复正常,风团便随之消退,但新的刺激可能再次引发新一轮反应。
风团“闪现”的常见推手
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可能成为风团的“开关”:食物中的添加剂、海鲜或坚果,药物中的抗生素或止痛药,甚至温度骤变(如从寒冷环境进入暖气房)、衣物摩擦或情绪波动,都可能刺激免疫系统“误启动”。部分人存在慢性荨麻疹,风团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,诱因难以明确,与自身免疫状态波动密切相关。
应对风团的“双轨策略”
短期缓解可借助冷敷(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)收缩血管,减轻瘙痒;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,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。长期管理需观察并记录可能的诱因,例如记录饮食日记、注意环境变化,逐步排查敏感因素。若风团频繁发作,可咨询皮肤健康领域从业者,通过温和的抗组胺药物调节免疫反应,但需避免长期依赖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若风团伴随呼吸困难、喉咙肿胀或腹痛等严重症状,需立即就医,警惕罕见但危险的全身性过敏反应。日常保持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,减少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干扰,能从内部降低风团反复的风险,帮助皮肤恢复稳定状态。